杠杆融资炒股 公车举子千秋志 家训传承立风骨

杠杆融资炒股 公车举子千秋志 家训传承立风骨

广州北京路繁华闹市间杠杆融资炒股,大厦一隅,藏一处静谧之地——“邱氏书室”,康有为“万木草堂”办学点之一。

1891年,康有为租用“邱氏书室”,正式设堂讲学。一年后,学堂迁于如今广卫路附近的卫边街邝氏宗祠。1893年,学堂再度搬迁,并将学堂名称定为“万木草堂”。

短短3年间,万木草堂汇集英才,一批批学子立志成为以变法图强、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维新志士。黄嵩龄,便是其中一员。

黄嵩龄,广东台山人,受当地出海谋生人士的影响,西方资讯和洋务派思想有意无意地被孩提时期的他接触。1894年,23岁的黄嵩龄步入万木草堂,随康有为大弟子梁启超、韩铭基等人一起求学,拜师康有为。

他被称为“晚晴奇人”,多重身份交织着跌宕起伏的人生,受到历史学家们的关注和研究。他的一生,致力于改革社会、振兴国家,践行“经世致用”。他要求子女“自立自创”,后代在政治、水利、医学、军事、教育等领域均有所建树。黄氏家族,一个百年家族,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。

维新志士 情系家国

地处江门台山侨乡核心区的南隆村,竖着几块举人旗石,备受历史学专家、学者的关注,这块刻有“乡试中式第一百零八名举人黄嵩裴立”字样的举人旗石,主人便是黄嵩龄(黄嵩龄原名为黄嵩裴)。

了解黄嵩龄生平事迹,“双料”举人、清末民初维新志士、康有为弟子、梁启超师弟、京师大学堂首届优等生……无不透露出他孜孜以求为图强,求索变法的执着。凌晨三点,挑灯苦读,他认为,身归家国羽毛轻,自小立志要振兴中华。

1894年,黄嵩龄以正榜第一中秀才。随后,他在广东乡试中举人。1895年,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还在备考会试的他听到消息,马上与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举子,还有师兄梁启超,一同联名上书,这便是史上有名的“公车上书”。1898年,黄嵩龄加入保国会,参与戊戌变法,变法失败后离开北京。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他,矢志不渝地践行“变法图强”的主张,关注“痛点”,明确提出革新方案。如,上万言书给宪政编查馆,请改革官制,并提议设交通部、农工商部。

辛亥革命后,黄嵩龄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进入国民政府,非常关注粤汉铁路的建设。毕竟,铁路动工了十几年,前期工程陷于瘫痪状态,人人听了都直呼“烫手山芋”。1914年,怀有强烈改良抱负的黄嵩龄以“粤路整顿办法”上呈民国交通部,被委以协理之职,“帮掌”粤汉铁路广东段的建设运营。上任后,黄嵩龄抱着“倘非急速进行,岂非贻误大局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面对复杂的修建地形,在一片“缓建”的建议声中,力排众议,整顿变革,顶住水灾兵乱,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终于在1916年6月建成通车。

风雨飘摇 诗烬余殇

黄嵩龄一片丹心,变法图强的心从未泯灭,无奈日寇铁蹄打破安宁,晚年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度过,身体和精神都遭受极大创伤。“我十岁那年,看见父亲被日本人打得头破血流”黄嵩龄的小女儿黄璧坤回忆道。
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。退隐“草庐”的黄嵩龄始料未及,读书、写诗、培养子弟的晚年计划被中断。了解当前局势,黄嵩龄励家中成年子女送上前线,冲锋杀敌。1938年,日军进攻华南,广州沦陷,黄嵩龄举家避居香港。原以为,一年半载便可归家,未曾想到,抗战胜利的消息迟迟未到。

日军占领广州,继续南下入侵香港。当时黄嵩龄家里10口人,用碱水把所剩无几的大米发泡后,每人分得一小碗充饥,艰难的时候,甚至偷偷跑到日本军队的养马场,试图捡马粪中未被消化的小麦粒当粮食。战乱年代,数米而炊实属无奈之举。于是,黄嵩龄带着家人回老家。途中遇日军检查,对方对黄嵩龄的行李有所企图,双方争论了起来,对方抢过黄嵩龄的铁拐杖,重击他的头部,鲜血直流。71岁的他,年事已高,并未让事态升级,最后跟家人说:“我这件长衫不要洗,留下来给子孙看,让他们替我报仇。”

父亲自那次头部受伤后,渐渐失明,但打理千顷书院的事务一天也没落下,一直坚持与强占书院的日本人交涉,三番五次地争取要回。

退隐和避难期间,黄嵩龄写了大量忧国恤民的诗作,其中四百余首存于《春声草庐诗钞》手抄本中。一次次想报效国家、一次次又失望落空,避居香港九龙的黄嵩龄想起杜甫“古来才大难为用”的诗句,不由得发出“难用方知我大材”的悲叹。1944 年在悲愤和抑郁中与世长辞。

自立为训 家国同新

“我子子孙孙,全要自立自创,若有一毫依赖之性,便是无志,便是无远大之图。”黄嵩龄生前遗嘱写下的一段话,叮嘱黄家的子孙后代“自立自创”。黄嵩龄有13个儿女,长大的10个子女完成大学学业,有5人留学美国、法国、德国等,子嗣遍布海内外多地,延续到了第六代。

他曾写下《训子》《戒子孙诗》《示诸儿孙》等家规家训,在他的教育下,十个子女在各行各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黄家兄妹均能恪守父训,没有辜负黄嵩龄的期望。

长子黄谦益,荣获美国总统二战“自由勋章”,曾监工修建海珠桥。20世纪20年代赴美留学,所学专业是“城市与海港设计”。1929年,黄谦益回国,担任广东省珠江水利局的总工程师。当时,由于珠江把广州分隔“河南”“河北”,导致“河南”发展滞后。20世纪30年代,修建了广州第一座跨江桥——海珠桥,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,黄谦益做监工。抗战期间,黄谦益担任盟军陆军的联络顾问,制定战略方案。他有很丰富的地理知识,且懂得英语和岭南多地的方言,所以在军中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士兵,训练他们使用美国枪械,并深入敌后抗击日军。

二子黄建勋,曾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和大元帅府金库库长、大本营盐务署署长。毕业于清华大学,后留美。1925年,黄建陪同孙中山北上,孙中山弥留之际,黄建勋伉俪一直陪伴左右。孙中山逝世后,他负责起草了讣告。黄建勋的夫人伍智梅,“五四运动”时期,在广州发起成立广东女界联合会,宣传妇女解放。与黄建勋结婚后,她一面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,一面筹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,并担任该馆第一任馆长。1924年,她与何香凝等筹建了广东平民生产医院,又与何香凝、宋庆龄等创办了妇女儿童福利会。

六儿子黄震廷,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,回国后任教中山大学。抗战期间,投笔从戎,先后任李宗仁、李济深秘书。新中国成立后,黄震廷回到教育岗位。1956年,他重回中山大学医学院,担任德语教师。根据当时的学科发展要求,逐年扩大英、德、法等语种的招生数量的指示,学校在原有俄语、英语的基础上,开始筹建其他语种专业。黄震廷成为当时中山大学德语系创办四大元老之一。

“不尚空谈,惟在务实”在黄嵩龄和他的子女们身上,都无不有所体现。坚持长期主义,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红色家风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。黄氏家族,一个百年家族,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。

《南方》杂志新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 | 陈冰青 李冉

【本文责编】刘树强 
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莫群
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郭芳
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